快捷搜索:  22  厦门  202  三禅

六波罗蜜

以下经文均节选自《优婆塞戒经》(六波罗蜜品)第十八
〖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说供养六方,六方即是六波罗蜜;是人则能增长财命。如是之人,有何等相?佛言:善男子!若能不惜一切财物,常于他人作利益事;念于布施,乐行布施;随有随施,不问多少;当行施时,于身财物不生轻想;净施不择持戒、毁戒;赞叹布施,见行布施欢喜不妒;见有求者,心则悦乐,起迎礼拜施床命坐;前人谘问,若不谘问,辄为赞叹布施之果;见恐怖者,能为救护;处饥馑世,乐施饮食;虽作是施,不为果报,不求恩报施,不诳众生。能赞三宝所有功德;不以斗称杂余异贱,欺诳于人;不乐酒博贪欲之心,常修惭羞愧耻之德,虽复巨富心不放逸,多行惠施不生憍慢。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施波罗蜜。〗
讲记六波罗蜜对大家很重要,因为十波罗蜜对你们多数人来讲,目前仍言之过早,所以仍以六波罗蜜为主;而且此经是针对新学菩萨说的,所以应以六波罗蜜为主。六波罗蜜在十信位中就需熏习了,从初住开始修布施波罗蜜,二住位修持戒,乃至到六住位时应修般若波罗蜜,总共有六度,这都是外门广修六度万行。接下来第七住是明心位,明心而不退失的人就是七住位菩萨。从此开始一直到十回向位还是修这六波罗蜜,但已是进入内门广修六度万行。修这六波罗蜜满足了,发起增上意乐就可以让你成为初地的入地心。
从初地就开始修十波罗蜜了,始从初地的精修法布施波罗蜜,到六地的精修般若波罗蜜完成六地满心,七地再加修善巧方便波罗蜜,八地加愿波罗蜜,九地加修力波罗蜜,一直到十地满足智波罗蜜。但这些对你们来讲,那是很遥远的事,所以最主要的还是六波罗蜜;因为这从明心前就要修,到明心后还要再修,一直到十回向满心为止。所以善生童子又为我们请问:世尊!犹如佛在先前说明供养六方,又说六方就是六波罗蜜;佛说若能供养六方,这个人就能增长他的财富及寿命。请问世尊:这种供养六波罗蜜的人,他们有什么样的行为法相?
佛先说明布施到彼岸的道理。有很多人努力布施却是不能到彼岸的:有人是不布施而到彼岸的,有人是到彼岸而不布施;也有人又布施又到彼岸,也有人是不布施又不到彼岸的,共有四种差别。佛世尊说:什么是能布施而到彼岸?善男子!如果有人受持优婆塞戒以后,能不惜一切财物,常常在他人身上作利益事,也常常心中念着想要布施、想要利乐众生;他心中也喜欢布施,只要手里有钱财、食物,就会随有随施,都不管自己钱财或食物的数量是多、或少。有的人心想:今天口袋中只有两百块钱,这样布施是少了些,不好意思。但菩萨是随有随施而不计较数目的。有人想:我今天钱太少了,只有五百块钱,不好意思布施,等我有一万元时再来布施。可是他永远都不会有一万块钱,这只是悭贪的藉词;菩萨是随有随施而不管数目多少的。
当他正在布施时,对身上的财物从来不会生起轻微之想,因为他知道布施的果报很大。你们禅三过堂时不是同唱果报无边吗?我告诉你:真的是果报无边!特别是我们的禅三,当你供养了打三的人,还真的果报无边!因为你成就他们的道业,使他们专心参禅而能开悟明心。你想:供养一个人一世的生活所需,但他是不可能悟入实相的,果报就已很广大了!可是你来供养一次禅三四天三夜,他们有人开悟了,你这个果报还小吗?当然不小!所以过堂时的供养偈还真写得好:果报无边。常常有人说:我只供养一包香菇而已,真的不好意思,别说是我送来的。但其实不必怕别人知道。菩萨总是对于身上的财物不生轻想,因为只要布施出去就果报无边,怎么可以作轻想呢?
菩萨还有一个法:净施。净施就是不以分别心来布施。布施时不先分别对象的德行:他持戒持得好,我供养了,未来世福报比较大;那个人破戒,我供养了,未来世的福报会比较差。不要这样分别!不管他是持戒还是破戒,他只要是僧宝,你只管供养就对了!如果有在家之人需要布施,你不管他破了五戒或没破五戒,当他有需要时,你就布施。不过这里要交代:谤法、破法者除外。因为谤法、破法者,护法龙天尚且要处置他,你怎可以帮助他?如果他是谤法、破法人,可是他生活饮食有所欠缺,你就救济他,但不可以说:这十万块钱帮你弘法。那你就完了,这是破法的共业。如果只是个人戒行上有所亏欠,我们可以不管;若是故意毁谤正法、破坏正法,就只能在生活所需上面救济他,但不能帮助他破法的行为,这个分际一定要分清楚。
接下来还要赞叹布施。如果有一件可以布施的因缘,刚好别人先做了,你就不要抱怨,可以等待下次因缘,随缘就好。有因缘时你就自己做,缘不够时,你就赞叹随喜。别人在布施时,你心中要欢喜,别嫉妒。有的人心态不好,看见人家布施,他心理上有压力:他比较有钱啦!我一直都没有钱啦!真倒霉!千万别在嘴里老是讲没钱,不断的讲,讲到后来都讲衰了(大众笑)。真的会这样。不管有没有钱,你要记得赞叹:某某人啊!你真是功德无量啊!真的是菩萨啊!欢喜不妒,也有随喜的功德。他行善得福德,你赞叹得功德,藉别人的善事生起自家的功德才是有智慧的人。
看见有人来求,心中要欢喜快乐,明知道他是来求你布施,你就或起、或迎、或礼拜、或施床命坐,客气有礼的请他先坐下再说。这个床现在叫做椅子,古时的床字就是椅子的意思;古时没有椅子,矮矮的床就是座位。古时禅师的禅床,你别以为是一张床,其实只是比较大的椅子。这就是说,有人来求布施,我们要喜悦快乐的接待他。来请求的人,不论问或不问布施的因果,你都直接布施给他,然后就赞叹布施的果报。你知道对方不好意思开口,你就问明他大约需要多少钱财,然后布施给他,接着就赞叹布施功德与福德:布施给普通人,来世还可以获得千倍之报,所以布施功德很大。他听了,以后也会学着布施的,他自己也会检讨:我变成人家布施的对象,别人未来世更加有钱财,我一直接受别人布施,未来世怎么办?他就会省着花用,并且自己想办法赚钱,再反过来布施。所以布施时不必问太多,不必给人难堪,就直接布施给他,然后就告诉他布施的福德。他听了一遍没感觉,听两遍就会有一点点感觉,听上三、五遍就全都有感觉了。将来他会跟着你的脚步走,就会努力去赚钱来布施,不会一世老是享用伸手牌的财物,未来世中也会很有福报。若能借着布施而使受施者后来也变成布施者,再转度别人,他也可以得利益;然后也会用这个方法再转度别人,使更多众生同得利益。所以前人谘问、若不谘问,你都为他们赞叹布施的果报。
若看见有恐怖的人,应该要救护他们。你想:我有什么力量?那可不一定。如果有个人正好被逼债,俗话说:一文钱逼死英雄汉。也许你正巧遇到一位好汉英雄,他很有仁义,只是因缘不济,欠了人家三千块钱还不起,就被人当众羞辱。你就上前说:我来帮你还了。他就免掉恐怖了,那不就是财施兼无畏施了吗?这也是救护众生。若是处于饥馑的时代中,你正好又有钱,就得像古人一样开粥厂,从早煮到晚,专门煮粥,看见逃荒的人没得吃,就施给他一碗粥。古时开粥厂的事很常见,是富人懂得行善、乐施饮食。
菩萨虽然不断的布施,心中却不是为了未来世的福德果报而作,也不期待:布施以后会有被布施的人在将来日子好过时回报于自己。也不欺诳众生。布施时也不可以欺诳受施者,譬如布施了一袋钱财给急需的人说:这五万块钱给你应急。其实里面只有三万块钱。人家受你救济,当然不好意思当面点数目,可是后来发觉数目不对,心中一定很不痛快,觉得吃了一些闷亏:三万块钱是得了,可是平白多了两万块钱的受施名声。这就是欺诳众生。布施时不可诳骗众生,而且还要赞叹三宝所有的功德,他以后富裕了,也会懂得供养三宝,正法就可以永续流传。布施时不以斗称杂于异贱,布施大麦时就全部都是大麦,不要在其中夹杂稗粟。又如白米有分等级,不可表面是一级米,里面一半是三级米,否则就是斗称杂于异贱。布施一斗的米粮时,要表面与里面都一样,若是里面夹杂着异样而低贱的米粮,就是欺诳于人,成为伪善。
菩萨除了这样以外,也不可乐于酗酒贪欲。身为菩萨却每天要喝半瓶老米酒,人家看了说:什么菩萨?每天都是喝得脸上红通通的,酒味熏天。失了菩萨的威仪。也不可以喜欢:有的人喜欢小赌,对世法来说虽然无伤大雅,可是仍然有违菩萨律仪。菩萨也不该花钱去,虽然这并不算犯了邪淫戒,但是让人家看了说:菩萨常常去逛绿灯户。那可不好。还要常常修惭羞、愧耻的道德心。羞于见人,所以是惭;愧对别人,所以是耻。菩萨要常常修惭愧心,常修习羞耻的功德。有惭有愧绝不羞耻,无惭无愧才该羞耻。问题是:无惭无愧的人根本不懂得羞耻。有惭有愧的人才懂得羞耻,懂得羞耻的人是与善法相应的,所以这不是恶法。有惭有愧既是善法,就不必怕人家知道;所以做错事时要当众发露,发露就是惭:羞于对人。羞于对人时要如何去面对别人呢?那就是发露。发露正是面对过失的最好方法,当别人到处宣传你的过失,你不如干脆自己说了,别人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不论再有谁去到处讲,人家都会反对那个人:他都已经自己讲了,你还讲他干什么?问题就解决了!可是要记得以后别再作坏事。惭是发露,愧是永不复作;所以有惭有愧是好事,能够这样修,才有资格说是菩萨。有惭的人知过能改,无惭的人知过却故意不改,就会再加上好多的遮掩言语与动作。有智慧的人,发觉自己一句话说错了,就赶快修正;没智慧的人则是再用十句话来遮盖它,后来十句话都被人拆穿了,就再编造一百句话来辩解,那多辛苦?因此菩萨要修惭耻之德。
虽然因为往世的布施而导致这一世很富有,但心中不可生起放逸之心。你们要修成一个习惯:看见了路上检破烂、检旧纸的人们,要以和善之心与他们搭讪几句,虽然没什么好谈的,你可以问他:你今天好像检得不少呢?与他稍微聊几句,他也会觉得人间还是有温暖的,不是所有人都夤上欺下的。这也是你的善心啊!即使家财万贯,也不必轻视穷人家!有钱财,其实没什么可以傲人的,只不过是往世有个好因缘,布施对了,所以今天家财万贯。有的人往世很会挑福田,看准了就一大笔钱财布施,对于其它的福田都看不在眼里。这种人在这一世会很有钱,但他会瞧不起一般人,更瞧不起穷人,我也遇见过这种人。这部经中将会说到布施的因果,你若懂了,就可以判断某些人过去世的布施因缘,后面佛都会教导。我们就算这一世很有钱财,也不要放逸,更要善待穷苦人;要常常用你广大的福德,多行惠施;要施恩惠于众生而作布施,但是布施时心中不要生起侨慢心。如果能依照佛的这些教导,从不惜一切财物施于他人,从常做利益之事开始,到最后的多行惠施、不生侨慢;常有这种心行相貌的人,就是真能供养布施波罗蜜的人。
布施与福报间的关系,有很多不信因果的人不懂,他们想:我赚钱好辛苦,这钱还要拿去布施?但他们越不肯布施,未来世中就会永远只能赚辛苦钱。布施就是把贫穷布施出去,想要有钱的话,应该检讨:现在世为什么没钱可用?福报又是如何来的?其实福报就是从布施来的,不是无因而有的;正因为往世都不布施,所以这一世就都没有钱财,老是贫穷。想要把贫穷布施出去,就把部分钱财送出去;只要维持生活没有问题,多余的就随缘随力去布施,未来世就有福报而脱离贫穷了,这就是把贫穷布施出去了。布施时不要有恶念恶心,那就是把恶法也布施出去了。布施时了知布施的因果,知道果报无边,就是把无明布施出去了;能这样修般若的人,未来证悟就有机会了!
〖善男子!若有人能净身口意,常修软心,不作罪过;设误作者,常生愧悔;信是罪业,得恶果报。所修善事,心生欢喜;于小罪中,生极重想;设其作已,恐怖忧悔。终不打骂瞋恼众生,先意语言,言辄柔软。见众生已,生爱念心。知恩报恩,心不悭吝。不诳众生,如法求财,乐作福德。所作功德,常以化人。见穷苦者,身代受之;常修慈心,怜愍一切。见作恶者,能为遮护;见作善者,赞德说果;复以身力,往营佐之。身不自由,令他自在。常修远离瞋恚之心,或时暂起,觉生愧悔。实语软语,远离两舌及无义语。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戒波罗蜜。〗
讲记接着说持戒到彼岸。戒波罗蜜怎么修呢?佛说:如果有人能清净他的身行、口行、意行,就是不作对众生不利的事,口中不说对众生不好的事,意识心行想的都是对众生有益的事,这就是净身口意。并且常常修学调柔心地的方法,让自己的心地越来越调柔。心调柔了就不作罪过之事了。假设不小心误做有罪之事,要常常生起愧对他人、悔责自己的心。并且要相信这些罪业会使自己当来之世得到恶劣的果报。对于所修的善事,心中应当生起欢喜;可是对于小罪也要当作未来会有极重果报,假设误做了小罪的恶业,心中会有恐怖,忧虑悔恨自己怎么会做了那种不好的事?菩萨始终不会打骂众生,也不会对众生起瞋而加以记恨,更不会去恼害众生。众生心中在想什么?菩萨知道了就先起善心,不必等到对方开口相求,自己先起善心体谅他,说些让他不会再难过的话。开口与众生说话时,语气要柔软。
 
看见众生时,心中要生起爱念之心。为什么要生起爱念心呢?请问你们对子女爱不爱念?(大众回答:爱念。)当然爱念啊!菩萨如是想: 一切男人为我子,一切女人为我女。无量世以来,谁没当过你的子女?菩萨有时想:一切男子为我父,一切女人为我母。你无量世以来的父母,为什么不该爱念?所以菩萨见众生时,心中应该要爱念众生,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曾经是菩萨的子女、父母。菩萨还要知恩报恩,应该知道别人对自己有恩,也应该要记得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并且在知恩以后还要懂得报恩,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如果成为菩萨了,连做人的基本道理都做不到,那都只是假名菩萨,不是真正的菩萨,所以应该知恩报恩。报恩时不可吝惜:十年前他救济我的时候,才不过一包白米,我现在回报他一百万,好像太多了吧?也许回报一百包米或五万元就够了!都没有想到:如果十年前不是那一包白米,自己早就饿死了!还会有今天的钱财吗?现在有好几亿钱财,回报对方一百万元,一点儿也不超过,都不必计较那一包白米经过十年后的利息有多少;若没有当日受救济,就没有今天的富乐日子,所以报恩时心不吝惜。世俗法也有一句话:受人点滴之恩,当思涌泉以报。这才是菩萨。
持戒的菩萨绝对不可欺诳众生,求财时应当如法。儒家说,商场做生意应该逐什一之利,十块钱的物品可以赚一块钱。若是租店面来经营生意,可能不只要什一之利,但也要有个分寸,所以菩萨应该要如法求财。求财得利以后要乐作福德,继续增长自己世世的福德。自己所做的一切功德,要常常用来度化众生;有机会修福德与功德时,应该让众生也有机会同样来作。有的人是很善心,就是有一点私心,有一件好事要去作时很怕别人知道,他想要一个人独立完成,不让他人参与。这是善心中带一点儿私心。菩萨应该把所有功德用来常常度化众人,当你得到某一个善法时,从这个法生起受用了,这就是自受用的功德;接着要以这个功德来度化他人,千万别怕人家知道自己现在所学的是可以真正开悟的法;即使后来真的开悟了,也不想让其余同修们知道,怕他们将来也会与自己一样证悟,将来就没有可以傲人之处了。这样就不是菩萨心了!看到穷苦人,身代受之。穷苦人如果正在拉着人力车,你若有时间与能力时,就推他一把,帮他上坡,这就是身代受之。如果他家里有事,也请不起人帮忙,又没有办法自己完成,你就帮他作一.些事,帮他完成。
菩萨要常常修怜愍之心、慈悲之心。慈就是给予快乐,常常愿意给众生快乐;怜愍众生就是修悲心。看见有人做了不好的事情,羞于见人,就帮他遮护,并且要劝导他不再做:你这件坏事,我不跟你讲出去,但是你以后千万不要再做了。他就不会再做了。有人如果被公布了,他就想: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反正名声都已经坏了,干脆就一世干到底。那就不好了,为了救他别再犯过,所以你要帮他遮护。若看见有人做善事,则要赞叹他的功德;他们不懂佛法,不知因缘果报的道理,所以你就帮他说明,议他知道所做的善事未来世的果报。如果他正在行善时,有你可以帮助之处,就帮助他完成。譬如说,有的人造桥铺路,你刚好有空,这件事情用不着你的钱,你就去帮他做,这叫以身力往营佐之。营就是帮他经营策划。假使自己不是自由身,要为家里做事、要为公司做事,但是却要帮别人自在,譬如别人有事无法解决而不自在,你就用闲暇时间去帮助他解决。
常修远离瞋恚之心,就是说,要常常让自己处于不生气的状态。如果有时暂时起了愤怒之心,要赶快觉察,就可以生起愧对别人的悔责心。说话时应以真实语、柔软语来说。真实语就是不打诳语,有一种说话的方式也算是诳语、不如实语;譬如转述一件事情时,故意只说前一半或后一半,保留另一半不讲,使听者产生误会,意思往往会颠倒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某甲开车不小心撞上了一个女人,他每天去医院照顾她,后来两人日久生情就结婚了。可是你若只说一半:某乙被某甲的车子撞过一次,住院住好久,你知道吗?后来结婚的事情就不讲了。那么别人听起来可能会认为那个女人一定到现在还是恨死某甲的。其实人家现在是恩爱夫妻呢!所以只讲一半,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这也算是误导他人,也是妄语的一种。所以,叙述事情时应该呈现全貌,若只讲一半而产生误会时,这个因果你可得要自己承担。讲事情时也不可以掐头去尾,只讲中问一段,这就是有心误导他人的不好心行。所以叙述一件事情时,一定是全部都讲,这样才叫实语。
与众生往来言语对谈时,要以柔软语来说,千万不要大声诃斥。你若大声诃斥时,众生可能不会接受你的好意,所以不但要实语,还要软语。并且还要远离两舌和无义语:如果有两个舌头,一个舌头专门说奉承话,然后背后用另一个舌头专门说他坏话,这也是两舌。通常都解释为搬弄是非:去某甲那边说某乙讲他的坏话,去某乙那边说某甲讲他的坏话,挑起两人的恶意与对立,就等于是有两条舌头。可是对一个人当面说好话奉承,背面就诽谤他,这也是两舌:专门说虚假言语,前后不一。菩萨说话时也不可以讲无义语,对大乘法中的学佛人来说,所说不及第一义,就是无义语。如果菩萨常常都能像这样,从清净身口意,到远离两舌及无义语,有这种法相的人,就是能供养戒波罗蜜的人。
〖善男子!若人能净身口意业,众生设以大恶事加,乃至不生一念瞋心,终不恶报。若来悔谢及时受之,见众生时心常欢喜,见作恶者生怜愍心。赞叹忍果,诃责瞋恚,说瞋果报多有苦毒;修施忍时先及怨家。正观五阴众缘和合;若和合成,何故生瞋?深观瞋恚乃是未来无量恶道受苦因缘。若暂生瞋,则生惭愧,恐怖悔心。见他忍胜,不生妒嫉。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忍波罗蜜。〗
讲记佛又继续说忍波罗蜜:如果菩萨能清净身口意业,纵使有众生以大恶事加诸于他身上,他也不会瞋怒怨恼,乃至一念的瞋心都不会生起,始终不会以恶言恶行来回报众生。若是众生以大恶事加于他身上以后,知道自己错了,所以悔恨自己造了恶业而前来谢罪,菩萨当场就接受了。如果菩萨看见众生时心中常生欢喜,若是看见众生作恶时,心中就生起怜愍心。对于能修忍辱行的人,为他赞叹修忍者未来将得到的善妙果报和现得的平安果报。并且软言诃责常起瞋恚心的众生,为他解说生起瞋恚心之后,在未来所得的果报会有许多痛苦,以及对他不利的地方。如果自己修忍辱行时,应当先面对怨家来修忍辱行,这是因为众生修忍时,往往是先从眷属先修忍的。众生对自己的眷属较能修忍,纵使眷属对他有时有不好的言语或行为,他仍愿意接受;但若是不相识的人说他一句坏话,那可大起瞋心了。为修慈悲心,所以反过来,要先针对怨家来修忍,所以佛说:先及怨家。
并且还要以智慧来修忍:要观察五阴是众缘和合所成的。如果五阴确实是众缘和合所成,根本没有真实我在接受众生的不合理对待。如果是和合所成的五阴在接受众生的羞辱,又何必生起和合而不真实的瞋心呢?这是从比较简单的智慧来说修持忍辱,也就是分解法。譬如说,有人开口来骂说:你是畜生!你就想:‘你’这个字跟我无关,因为 ‘你’只是一个声音,不是真的我。‘是畜生’三字也一样,我只要不把这四个字连结在一起,把它们拆开来看,都是无意义的声音。一个字一个字都拆开了就没有意义,所以他骂得很大声时也只是耳边风。在你还没有证得般若以前,可以用这个方式来消气。又譬如说:就算四个字连结起来,你字也不是我,那也没关系,骂的不是我,骂的是你,那就不必生气了。还可以用另一个办法拆解,你可以把五阴拆解了:他骂的是这个色身,可是色身不是我,由他骂去;他骂的是觉知心,觉知心也不是我,因为觉知心是无常的、假合的,由他骂去。觉知心是与色身、四蕴和合而成,才有觉知心,既是假的,就随他骂去。他骂到的只是我五阴中的一小部分,又不是全骂到我,生气干嘛?可以用很多的方法把骂拆解掉,难堪就过去了。这是用比较简单、比较粗浅的方法来化解怨气。这是对还没有证得般若的人而说的,因为优婆塞戒是初学者所受的戒,所以教导初学的道理。
又应该再深观:瞋恚心是未来无量世中,不断轮转而受无量恶道痛苦的因缘。因为众生沦堕恶道中的事情,并不一定是恶人才会沦堕的,有时善人也沦堕恶道的,这都只是因为不能安忍。许多人行善一世,但往往因为一件小事情不能忍,起瞋心而在盛怒之下杀了人,就下恶道去了。这种事情是世间常见的:左邻右舍都说他是个大善人,却因为一件事情忍不住,生起瞋心而忍不住就把人杀了。有时是因为没智慧而不能生忍,譬如:末法时代的今天,证初果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何况是亲证法界的实相?竟然有个萧平实敢说他可以帮人断三缚结,还说他可以帮人证法界实相!这一气起来:这萧平实一定是妖魔。骂起来了!当某人所说的法是真实法时,那他该怎么办?其实是非常善良的人,但是因为没有智慧而全然相信错悟的大法师,被误导之后不曾详细加以探究,就因为先入为主的信受大法师的谬说,所以就就开口毁谤,那就变成毁谤正法、毁谤贤圣,后果堪虑啊!但他其实是好人,只因为被误导而不能安忍于正法,便成就了未来无量世恶道受苦的因缘。所以沦落三恶道的有情不一定都是恶人,所以菩萨有时去地狱中度众生时,往往也可以度得几个有善心的人;他们只是因为不能安忍,一时生瞋就造恶业而下去了,所以忍非常重要。一切佛弟子都应当深观,若有经过深观,就会知道:瞋恚心会是未来无量世在恶道中受苦的因缘。所以菩萨若暂时生起了瞋心,就要赶快生起惭愧心;要生起恐怖心,恐怕不能安忍而造了恶业,就会下堕三涂,所以要以恐怖心而对起瞋心的事情生起后侮心。所以经中佛说:菩萨乃至犯了无量的邪淫,他的罪都远不及对一个众生起瞋。这是因为菩萨就算犯了无量的邪淫,那些与他邪淫的对象在未来世中,都会跟随他而修学佛法,会对他言听计从。可是一日一对一个人生瞋,就断了那个人的慧命。共同邪淫的人,未来世遇到菩萨时,一定会见了就欢喜,愿意跟他学法。所以,菩萨宁可犯邪淫罪而下堕地狱,也不许一念生瞋而对众生辱骂。但这道理不可乱解释说:喔!那可以去邪淫了。这只是做一个比较罢了!若是犯了邪淫罪,照样沦堕,所以不许乱作引申解释。所以,如果身为菩萨而受了菩萨戒,或者发了菩萨心而行菩萨行,若是有时会生瞋,应该赶快除掉生瞋的惯性。即使将来你弘扬正法时,有人无根诽谤你,也是不许生瞋的。
我们弘法到现在,一直都有一个前提:一向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但是去者若主动回来了,我随时都会接受,没有一人不被接受。只是难得有人回来,但若能真的回心转意而回家,这个人可就是不得了的人,因为他从此再也不会犯错了,他已经是有惭有愧的真修行者。有惭有愧是不必羞于见人的,惭与愧都是善心所,不是恶心所。西洋古典小说中有一本书叫作红字,不晓得诸位有没有人读过?有的请举手!喔!还有蛮多人读过,可以证明我不是编派的;我是在中学时读过的,印象很深刻。书中说有个女人犯了邪淫罪而被判了刑,大家都轻视她,后来她就在狱中行善;如果我没记错,因为这是我十几岁时读的,我那时很喜欢读古典文学小说,甚至但丁《神曲》我都读。她在狱中行善,后来被提早放出来,但是有个条件,她必须穿着一件囚衣,囚衣上绣着一个很大的红色A字,表示她曾犯了邪淫罪,现在是将功赎罪的犯人。可是她继续不断的行善,从不休息;最后她身上的大A字变成了善人的代表字,A字已经不是原来邪淫的意思了。
同样的,如果有惭有愧,生恐怖心、悔心;如果是我犯的,我就赶快忏悔,从此常常当众讲:我以前走错了路,犯了过失,内容是……,你们都别跟着我犯。这样一来,原来所造的恶业就被转成善法了。当我到处为人宣讲自己过失的故事,到最后这个恶事就会变成善法了。最后人家说:这个人真不简单,不断的把自己的糗事公布出来,这个人都不顾自己的面子。真是有勇气的人,是大丈夫。因为祂都没有脸,无我的真相哪还有脸?这一定是亲证无我的人。就像那个大红A字一样,那身囚衣反而变成一件人人最尊敬的衣服,大家远远看了就恭敬她。菩萨正应该如此,万一有一念生瞋了就不好;所以如果有人谤法之后又回来了,我们很欢迎,可是大家都不可形诸于颜色,都要当作他从来没有做过谤法的事,要认为他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只是出去晃一晃而已。所以假使有人随着杨先生他们谤法之后又回来了,大家都不必作任何的招呼,当作他都没有离开过就好了!
 
因此特别要交代大家:未来世你们弘法,或这一世当了亲教师弘法,多多少少都会被人毁谤,除非你不出来弘法;因为你弘扬的法与人家误会了的佛法都不一样,所以会被毁谤才是正常的。如果不被毁谤,那是反常的,因为现在不是佛住世时,在末法时代的弘法者,多数是误会般若真义的凡夫大师,当你出来弘法时讲的法却是第八识如来藏,不同于他们一致认定的离念灵知意识心,怎有可能被他们接受?所以你出来当亲教师时如果被毁谤,还是得要接受他们的无理狡辩行为,因为这是末法时期的正常行为,当你心中接受了,就没有所谓生气可言。并且应该把般若拿出来用:从如来藏的立场来看,没有诽谤可言;从断三缚结来看,也没有诽谤可言。你如果从般若来看,既没有诽谤者,也没有受诽谤者,两者都没有了,还有诽谤这件事?那你生气作什么?所以你只要生起怜愍心,为他们把正理说清楚,让走入歧途的人都可以回到正道,这样就够了,但不必起瞋。
所以我们不起瞋,我们反而起欢喜心,感谢人家愿意扮演那个角色,让我们有机会把更胜妙的法理讲出来,利乐今时以及后世的佛弟子们。因为有些理,我们没有计划要讲;我们会安排照进度一直讲下去,那些法理都不可能会去谈论到。而且有些法理的内容也不方便谈,可是被情势所逼了,就不得不谈一谈,让现在的佛教界知道:般若中的道种智有多么胜妙。大家也会因此而对末法时代修学佛法产生更大的信心。这也是借试金石来试验,看是不是真正的黄金,让大家再三的看到正法被检验而对正法更有信心,所以反而是一件好事。所以在事情刚发生时我就讲过这些话,今天也证实我当时说的都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写书辨正回复时,不曾起过一剎那的瞋心,反而是以感恩的心来写;虽然笔锋照样很犀利,但心态却是很愉快的。如果不这样训练自己,你将来成佛时只能在人寿八万岁时来成佛,当人寿百岁时你就不敢来成佛了。若起悲愿而想在人寿百岁时成佛,就得要有心理准备。
你们看释迦世尊还被人种种诬谤,还有个女人每天到了傍晚世尊在讲经时,就走进精舍中去,故意众目睽睽给人家看到;等到人家都走了,她最后一个才走,都不让人看到她离开了。到明早人家要来听经时,她又故意绕到后面再从精舍中走出来,让人误以为她是在精舍中与世尊一起过夜的。然后就在腹部绑个木盆子,越绑越大,最后就当众诬赖说那是佛跟他怀的孩子。弄到释提桓因(玉皇大帝)看不下去了,就变只老鼠把绑着木盆的绳子咬断,木盆掉下来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大家几个月来的怀疑,都是这个女人的诡计。当大家都在怀疑时,佛也不解释,真的能忍,忍辱功夫一流。你们看世尊还要被众生这样侮辱,只因为断人财路:外道的供养减少了,有很多圣弟子出现而瓜分了他们的供养,他们不高兴,就来设计抹黄。
人天至尊尚且会被诬蔑,何况我们呢?所以大家要有心理准备,弘法时被诽谤才是正常的;所以人家诽谤我,我都不关心,但是在法义上一定要辨正:欢喜的辨正。为什么我会被毁谤?很简单!挡人财路。人家本来广受供养,大家恭敬礼拜,崇拜到不得了,现在供养变少了,顶礼时的表情也是觉得:你这位师父好像真的没有悟。(大众笑)所以他们当然气我,所以这都正常,我都接受,怎么骂都没关系。所以你们要学着接受。如果还接受不了,送给你一句话:众生本来如是。记住!众生本来就是这样。如果众生不毁谤你,那才怪,那就不叫众生了,也一定表示你弘扬的法是与他们一样落在意识心境界中。既然你弘扬如来藏,而他们证不到,那么大师们一定鼓动众生毁谤你,你何不接受算了?不然你成天生怨气,你气死了,人家还不必赔钱呢!所以大家都要有智慧,我们生气了就会障碍自己的道业。我们不生气,面对事实好好去辨正法义,把诬蔑转变成一场佛事、善事来利乐有情。
所以,我们台南共修处的法义组师兄们,在这一次法难事件中,大家都很欢喜:幸好有这个事件,我们才能写出这二本书来,使自己的见地提升了不少。心中都很欢喜,反而感激他们发动法难;所以他们心中有欢喜而无瞋心。这就是我们大家应该有的心态,今天藉这个机会告诉你们,你们从这里面可以得到一些经验,作为自己的借镜;未来修忍,将会更成功。但是成功以后,不必与人家比较:谁修忍修得比较好?如果别人有人修忍修得很好,我们要随喜赞叹,因为你如果不随喜赞叹,你就离他越远了,你随喜赞叹就表示你跟他差不多,所以见他忍胜,不生妒嫉,就表示你修忍确实修得好:与他一样好。佛说:如果有人能像我这样做到的话,他的身口意行法相如此表现出来了,你善生应该知道:这个人是真正能供养忍波罗蜜的人。
修忍不容易,忍有很多种;能忍于众生的恶形恶状,也是忍。有人报名禅三,我们观察他的因缘现在还没有成熟,就将他延后。延后一次没录取,他很不高兴:我不参加了,禅三共修都不录取我。就离开同修会了;这不正表示我们的判断真的很正确吗?有的人是一次禅三没有悟,两次禅三没有悟,三次禅三也没有悟,心想:都在跟我刁难,不让我悟!这样就生气了,那表示他开悟的因缘真的还没有成熟,所以他一直悟不了,还真是正确的示现。也有人明心后,求见性报名,连续四次、五次乃至第六次禅三都让他去,连着参加六、或七次,破纪录了!可是我看他见性的因缘没有成熟,不敢引导;因为引导出来了也是一定看不见的,那他这一世就都没希望见性了,可是他想:老是刁难我!我来这么多遍,都不肯让我见性。怎么不想一想:人家报名很难录取,你每一次报名都录取,连着六、七次都录取,从来没有别人曾经被这样看重的。所以他无法见性,还真的有因缘。这显示修忍是有很多种层面的不同。
还有一种忍是很难忍的,就是法忍。二乘法的无生忍很容易忍,因为把我的内涵,从五蕴、十二处、六入、十八界,详细为你解说以后,只要现前观察以后就很容易生忍。但大乘的无生忍很难忍,因为找到了如来藏:原来是他,怎么也想不到是祂。可是,你要能忍:原来我都是假的,入了涅槃时是把我灭掉,结果是祂独自存在,那我这样证涅槃有什么意思?我被自己完全消灭了!他不愿意把自己灭了,忍不住!这就是常见外道见还没有断除,所以无法于解脱道生忍。但是般若的忍更难,证得如来藏时:唉唷!怎么这么平凡实在。一点儿奇特的神通境界都没有,和悟前以为悟后会有神通的想法完全不同,所以无法生忍。特别是打听来的,更不能忍;因为体验不够,智慧出不来。但是这个还容易忍,最难忍的是修证内涵,其中有许多不能讲的;但是若是生来口没遮拦的习惯,一不小心溜了嘴,就讲出去了。我过去几年总是这样,现在改过来了所以能忍。更难的忍是诸地的无生法忍,那些现观境界都不许讲,你胆敢讲出去,试试看!绝对受不了。
但是一定要能忍而不受悲心影响、不小心讲了出来,这个才是最难的。也就是说,修忍时要把握分寸:对众生的恶劣能忍,叫做生忍;二乘无生忍,层次高了些;大乘明心时的无生忍又更高,再来是无生法忍,层次最高。所以,忍有不同的层次差别,诸位也应该先有这个观念存在,将来才不会出问题。因为犯戒,即使是犯了十重戒——除了诽谤三宝——十重戒中任何戒犯了,罪都比不上无生法忍现观境界的泄漏。你们不知道那个厉害,但诸地菩萨都绝对不会去犯,因为他们都知道严重性。所以忍,诸位要有这个观念:证悟了,要能忍得住。当你忍惯了,有一天也许你在素食店用斋,旁边也许正好有两、三个人正在讲开悟的内容,讲得天花乱坠;你一听,差点儿就喷饭,可是你绝对不会看他一眼;因为你忍惯了,安于忍法了。所以,如果有时我在外面用斋,旁边有人讲禅时讲得天花乱坠,我总是当作没听到,连瞧一眼都懒,因为实在无法为他们讲什么!讲了也不一定会信受,有什么好讲的?所以有人写文章骂我,说我无法跟诸方大师对话;我还真的没办法跟他们对话。如同想要请大学中教微积分的教授去向幼儿园学生讲微积分一样,要怎么讲呢?可是有的幼儿园学生夸口说是最懂微积分的人,大学教授会跟他对谈吗?没办法对话啊!所以这也是事实。因此你们如果出去会外无法与别人对话时,你也要接受:你悟的是第八识,他又没有悟得,专要以离念灵知意识心来逗上第八识,要怎么讲?你们懂这个道理以后,也是出生了一些忍法,这却是法上的忍。接下来讲供养精进波罗蜜:
〖善男子!若有人能不作懈怠,不受不贪坐卧等乐,如作大事功德力时、及营小事,心亦如是,凡所作业要令毕竟。作时不观饥渴寒热,时与非时,不轻自身。大事未讫不生悔心,作既终讫,自庆能办。赞叹精进所得果报,如法得财用皆以理。见邪进者为说恶果,善教众生令修精进,所作未竟不中休息;修善法时不随他语。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进波罗蜜。〗
讲记什么是能供养精进波罗蜜者的法相?如果有人能在利乐众生,以及修学佛法上面,不生懈怠心,对于坐卧等乐不受不贪,也就是不贪睡,也不贪静坐的享受。如同做大事时的功德力,和经营小功德小事时是一样的,不论所作的功德业是大是小,都要有始有终的完成。正在做时不观察饥渴寒热、时与非时。换句话说,明知道做了这些事一定会很快饿肚子,并且可能人家供给的三餐,也有不能相继的时候,也愿意接受。一般人总是认为:出去做义工时,主事者应该负责供应饮食,如果延误或没有供应,就老大不高兴:哼!我帮你做义工,竟然连一顿吃的也没。世俗人更会抱怨说:我帮你做义工,你送饭来还送得不情愿,还要晚来一个钟头。但是菩萨去做义工时,不要管这些,也不观饥渴寒热,大热天也好,寒流来也好,照做不误;不管它什么时节因缘,该作就去做。但也不因为这样就反过来轻视自己:我只是个小义工啦!羞于见人;我又不是大总管,又不是主事者。千万别这样想,少了一颗螺丝钉,飞机还会栽下来呢!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所以不要轻视自身。大事还没有完成之前,更不要在半途生起后侮之心,心中嘀咕: 我如果不来参加,今天也不会这么累。不要生起后悔之心。不论大事小事,做完了以后,自己心中庆幸:我终于能够把它完成。这也是精进,正是利益众生的精进,并且要赞叹精进所获得的果报。
精进一定有果报,不精进也有果报,所以六度之中一定会有精进这一度;也就是劝大众修学佛法要有长远心,别像剃头担子一头热:学佛一年,佛在心田;学佛两年,佛在眼前,不在心中了;学佛三年,佛在西天,更遥远了!有的人索性回到世间法去了。我们看见过很多人是这样,所以这样的人未来世成佛的时间将会很长远:以一劫为一劫,来过完三大无量数劫。精进的人有时以一生为一大劫,一夜、一天、一世、一剎那为一大劫,这样过三大无量数劫而成佛,这叫作长劫入短劫。所以精进有这样的果报,因此我们大家应该要精进。
菩萨得财应该如法,不如法所得的钱财,不是佛所认同的;有的人初学佛,是学佛以来只有十、百、千生,并不是已经学佛十、百、千劫的人;他说是要种福田,却向别人借钱不还来种福田,这叫不如法得财。菩萨不然,得财要如法,不以伤害众生的方法来得财。得了财物以后,使用时应当合理:多少供养父母。并衡量:多少比例来利乐众生、多少比例护持三宝、多少比例做某些事,都应该合理。有人做事不合理:只有一千万元,不考虑未来,只顾今天,所以买个房子用掉八百万,再去买一辆两百万的车子来开,生活的所需……等等都不考虑,这就是不合理。虽然今天有钱了,但是应该先积蓄生息,但他却不积蓄,全部把它用来享受。更不合理的是寅吃卯粮:看见别人开好车子,他就去银行贷款两百万,买高级车来开,以后就一直无法翻身了。所以得财以后应当有合理的分配,佛在后面也会说到这个。
若看见有人邪精进,在邪法上精进;这种人很多,你们读过《狂密与真密》就知道了。譬如宗喀巴说每日八时,要每天十六个钟头精进修行双身法,那就是邪精进。见到这种邪精进的人,应该向他们说明将来所得的恶果,让他们知道要远离恶法:如果乐空双运成功了,自称成就报身佛果,那他得要下地狱。我们应该告诉他,善教众生,令修正精进,要教导他回到正法来。我们精进的教导众生,精进的为邪精进者说邪精进的恶果。这件事情所做未竟,绝不中途放弃。绝不休息的休息二字是说休止以及停息,不是说做累了休息,意思就是绝不中断的,一定要使众生离开邪精进。修善法时不随他语,如果你所修的是真正的善法,不必管别人在旁边闲言闲语,能把握自己的方向精进用功。佛说:如果有人能这样精进,他就是能供养精进波罗蜜的人。
 
〖善男子!若有人能净身口意,乐处空闲:若窟、若山、树林、空舍,不乐愦闹贪着卧具,不乐听说世间之事,不乐贪欲瞋恚愚痴。先语软语,常乐出家教化众生,所有烦恼轻微软薄,离恶觉观。见怨修慈,乐说定报,心若逸乱、生怖愧悔。见邪定者为说罪过,善化众生置正定中。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禅波罗蜜。〗
讲记接着说供养禅波罗蜜,是谁能做得到?做到的人有什么样的表相?如果有人能清净他的身口意,心中没有污秽的思想,口所说言不说恶事,身体所行不造恶事,并且乐于处在空闲无事的地方,譬如山洞或山中,或者住在树下,或在空的房子中打坐修定;不乐于喧闹的地方说话嬉笑,也不贪着于高广大床或乐于过度的睡眠,也不乐于听别人说世间法上的事情,心中始终不乐于贪瞋痴。如果与人说话,一定是柔软语,不会对众生粗言恶语;并且先语,有一句成语叫先意问讯,就是自己先起善心来问候人家,不像有些人心中有慢,不肯先向别人间候。先语也是说,知道对方心中所想,当他正在痛苦时,不去触忤他的羞愧、痛苦之处,先安慰他,而且用平常话与他讲话,不挑起他的痛苦,顾念对方的心理状况,体恤他的心情,这叫先语。
常乐出家教化众生,若想快速的修证无生法忍,最好世世出家。因为世世出家利益众生会比较多,福德增进会更快速;除非说法错误而误导众生,否则总是以出家身来教化众生最容易,也容易摄受很多众生来信受你、跟你学佛法,所以应该乐于世世出家教化众生。除非你已经到了该修断习气种子的时节,否则就该尽量世世显现出家身,教化众生会比较多。如果是开始进入修除习气种子的阶段,就要现在家身了;因为众生看到你只是在家人,却说深妙法,个个都不服气而会痛骂你,就容易使你的习气种子现前,就可以快速的消除掉。以前很多人希望我出家,现在很多人庆幸说:还好老师您没出家。我说:我好像怎么做,都不对。(大众笑)又好像都对。因为他们的看法说:如果您出家了,还会有这些法难吗?不可能啊!您写出这些深妙法的机会大概就不多了,我们就少学很多了。今天真的很好!我们可以多学了很多妙法。看来我没出家倒是对了。但优婆塞戒是对在家初机学佛人说的,所以要劝他们常常出家教化众生,这样就可以摄受很多众生。接着说,自己教化众生时,应该先要使自己的烦恼轻薄、轻微,脾气就比较小,就容易摄受众生。既然教导学人要烦恼轻薄,自己却是烦恼厚重,又如何能教导众生离烦恼呢?
但是末法时代,不是大家都像我这样的!末法时代会有一种善知识,他尽管脾气蛮大的,也喜欢人家供养他,但他是真的善知识,只是难得遇见这种菩萨。你们未来世如果没有遇到我这种人(没什么脾气,也不贪求人家供养、礼拜),而是遇到那种菩萨,你可别说:他的脾气这么大,修行一定不好。千万别起这种念头。也别说:他好喜欢人家供养,供养少一点就不太高兴。你都不必管这个,只要他有深妙法给你,只要他的法是正确的就够了!钱财乃身外之物,能在他手下明心了:譬如未来世你遇到一位师父,他帮你明心前,你一定要先奉上一千万元供养,否则不帮你开悟,你就努力去凑齐。我告诉你:值回票价好几倍。只要一个明心就值回那些钱财了。假使我自己永远悟不了,假使我有能力筹到一千万美金,换个明心也值得,要记住这一点!因为明心之后最懈怠的人,也不过七次人天往返就可以成阿罗汉而出三界,而且还亲证法界实相。假使遇到那种善知识,不管他脾气多大、多么贪钱财,我们努力供养还是划得来的。但是想要遇到有道种智的善知识就很难了,虽然善知识因他的证量高胜而不贪、不瞋,利乐众生,烦恼轻微,但不是所有善知识都这样的。
看看《华严经》中的大善知识,有的还要剁别人脚后跟;因为他当大官,遇到始终教不好的恶人,就剁脚后跟处罚,免得再害人,这就是当宰官的菩萨,华严中不是说有这种菩萨吗?所以,菩萨遍于种种众生之中,士农工商统统都有。也有菩萨示现为出家的外道,譬如萨遮尼犍子大菩萨示现外道相,如果佛不讲清楚,又有谁能知道呢?说句难听的话,如果维摩诘不是因为佛说他是等觉菩萨,我告诉你,今天的众生仍然会照谤不误,这就是五浊恶世无眼众生。因此,衡量善知识,先别管别的,也别用我的标准去要求他,只要他的法正确就可以了;不论他的烦恼多重、贪瞋多重,那是他个人的事,与我们无关,我们只取他好的法,不管他不好的部分。如果他不贪不瞋,对你好得不得了,可是给你的法是邪法,你还是要赶快走人;即使他每天送你一万块钱,要你去学法,也得赶快走人,因为他害你堕入断常二见,乃至害你成为大妄语者,那是地狱罪!贪他每天给的一万块钱而去听经,其实是在舔利刃上的蜜,所以衡量善知识时要有智能去判断。
佛说应当乐于出家教化众生,但是自己的烦恼也应该修除。若不能断除,也应该轻软微薄。既然要修禅定,烦恼重就没办法进入禅定境界,一定要先超离恶觉观。恶觉观正是证初禅的遮障。如果有四禅八定具足了,你只要帮他断我见就够了,他当场就会成为证得灭尽定的俱解脱大阿罗汉,不必教导他亲证实相以后才成为大阿罗汉。这是因为他四禅八定具足时,就是已经把我执我见都降伏了,只是智能不够而使我见不能断除;但是已经把我见我执都降伏了,这就是四禅八定具足的功德。恶觉观就是贪着欲界中的觉观,欲界中的觉观就是五尘,主要是指欲尘:男女欲。断欲的人,离欲而不起贪的人,只要无相念佛的功夫很好,就可以发起初禅;因为无相念佛的功夫很好时,可以入未到地定。有了未到地定,又离欲界贪,初禅就自然发起了,真实超离恶觉观,也叫作离生喜乐地。但这个离生不是离三界生,是离欲界生,这就是修禅定。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初禅修证的原理,每天在未到地定中耗时间,有时入定三天三夜才出定,但是初禅始终证不得,就是因为他没有离欲界贪,所以未到地定功夫尽管很好,初禅永远不现前。但是有更多的人把欲界定中一念不生当作是第四禅,这是我们十几年来常常看见的。若能这样出家教导众生,自己也如说而行、离恶觉观,就是真修禅定的人。
在修学禅定以外,还要见怨修慈。看见怨家时不要起厌恶之心,要修慈心:愿自己能利益怨家。这很不容易,一般人遇到怨家时多是扭头不看,错身过去以后,心想:今天真倒霉,又遇到他。甚至有人还在心中想着如何报复,这也是恶觉观,一样会障碍初禅的证得。所以菩萨不应当如此,应当见怨修慈;并且要乐于为众生解说修定会得到的果报。譬如证得初禅就可以生初禅天,若是初禅善根发时遍身具足,并且后来次第具足八项乐触,往生后可以当初禅天的天主:大梵天。如是,把禅定境界从初禅向上说到非非想定去,这叫作乐说定报。万一不小心,自己心放逸散乱,就赶快生起恐怖惭愧悔恨的心,因为你所得的禅定果报可能已经失掉了。这些定的果报都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如果你们有人曾经初禅遍身善根发,你就知道初禅天的天身了;但是你如果不继续保持定力,那个初禅天的天身就会渐渐消失掉,你的乐触就不见了;如果再把定力修回来,乐触就回来了,你就知道初禅天身又回复了。这都不是虚假的,是可以证验的;只要你有因缘,就可以证验它,因此确实有定的果报。如果知道了禅定果报,当你心中放逸散乱时,当然会生起恐怖愧悔之心:好不容易修得的,竟然会失掉了。
如果看见有人修邪定,要为他说邪定的罪过。邪定,譬如西藏密宗讲的禅定。在此要为大家特别说明:西藏密宗所讲的禅定都是双身法的乐空双运,他们把双身法中专心享受时的一心不乱境界当作禅定的正修,说这时的一心不乱境界就是佛教的禅定境界,又说:想要成就报身佛的快乐果报,要修的禅定就是这里面的第四喜境界,四禅八定的修行不能成佛。所以,你们如果看到密教的喇嘛们写的东西,他如果写佛教禅定,你要把它改名叫外道禅定、淫乐艺术,那根本不是佛法中的禅定,正是邪定。我们把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广论》打字,已经贴在网站上快要一年了!因为大陆那些喇嘛们一直诤论说密宗没有这一部论,说宗喀巴没写过,想要继续骗人说他们藏密黄教没有在修双身法。好嘛!我们就干脆把它打字出来贴上网络,让全球的华人都可以看见、读到。他们若不否定我们,我们还不做这事儿;他们极力否定,说是我们编造出来的,那就把它弄上网络,让大家知道我们不是骗人的;他们要是仍然不信,可以去问达赖喇嘛。我们把它贴上网的目的是要让藏密学人知道藏密的佛教禅定其实是邪定。
也因为这个缘故,我们把《狂密与真密》四辑都上网,让全球都可以读到它,并且也在英译中,想让洋人都知道密宗并不是佛教;这就是为他们说邪定的罪过,希望能救他们。如果他们都能知道那个罪过,全部转回正定中,那就表示我萧平实善化众生置正定中,也遵昭一佛这句话的指示了。现在有很多人不敢修双身法了,藏密有很多行者开始在考虑,有的人已经先溜了。学比较久的,因为对喇嘛供养得不够多,也因为生得不很美,所以喇嘛不愿把双身法教她,不愿跟她共修。有的人如今庆幸说:还好!还好!我如果为了要得到西藏密宗的密意,不但要供养喇嘛很多钱,还要失身于喇嘛。我们算是拯救了很多人,所以有很多人暗中感激萧平实,因为没有被误导而破戒失身,还有机会赶快回到正法来,这正是我们应该做的事。如果有人能像这一段佛语这样,这人就是能供养禅波罗蜜的人。
当然有人会想:我们都在修般若,如今也开悟了,老师您什么时候要开始教禅定?我说时节因缘还没有到。有人也许想:正觉同修会到底有没有禅定可学可证?我告诉你:有!那些离开的人说:正觉同修会只有修慧,没有禅定。我告诉你:有!只是还没有准备开始教。外面曾经有人宣称说已经得二禅,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但是我们检查他所写的书,所讲的录音带,连初禅的境界都讲不出来,何况二禅?可是我们这里至少可以教你初禅、二禅,有实际上的证量,可是外面谁得了初禅?我不是在自赞毁他,而是在告诉你们:不要轻易被那些退转者所笼罩。初禅的实证境界,我早在大约十年前就讲过了,我们还有一套小止观的录音带,似乎有六十几卷;当时他们还拷贝几十套留存,有少数同修现在手里都还有,并且是精装的盒子,共有三大盒精装,所以那时早就讲过初禅的内容了。
一般人讲初禅,都是只能依文解义而说;想要讲内容,你没有体验,要怎么讲?但是,你去看那些自称证得初禅、二禅的大法师、大居士们,有哪个人讲得出来?别说初禅,连未到地定都讲不好,因为这是牵涉证量的事情,没有现量证境就无法讲;譬如初禅的乐触是什么状况?根本就形容不出来,但是我们都已讲过了,录音带都还保存着。现在只是收起来不讲,因为我以前一开始也教禅定,有的人就一天到晚打坐,甚至在外面开车时开到荒郊野外,觉得安静,他也在野外车上打坐,坐到招惹鬼神来附身,我还得要每天早上去荣总长青楼为他开示,里面还有一位台北市长,每一次见到我就叫我师父,他一天到晚在里面为人说法;我去里面时,他就不说法了,倒要听我说法;这都是因为知见不够而强修禅定,喜好有境界法,就出生精神性的疾病了。
想修禅定,必须先有基础:要有先决条件。这些先决条件还没有准备好就去修,很容易出差错;出了差错就很难救,有许多人出差错以后是一生都救不回来的,要老死在精神病院中。所以,我们不是不教禅定,是因为两个原因而暂停:第一、这些禅定的基础,大家有没有具备?第二、佛菩提道的进修,禅定是放在三地心修的,是二地以后的事,大乘菩萨的成佛之道本就如是。当然,也可以先修得初禅、二禅,有自受用;至少人家讲禅定时,你可以不被他笼罩。只要修到二禅就好了,因为从初禅到二禅就已经函盖禅定的三三昧了:初禅是有觉有观,初禅后是无觉有观,二禅是无觉无观,就已经有三种三昧了。以后谁要是没有禅定证量、乱瞎掰,一定瞒不过你,这样就够了。
但是将来缘熟了,我们还是会再度教禅定的,只是现在不想教它。但目前不教,不代表我们没有禅定,我们禅定跟般若一样的胜妙,也可以傲视各大道场。虽然今天讲得夸口一些,可是我没有脸红,因为确实有那个证境,也能如实宣讲,为什么要脸红?如果没那个证境,全都瞎掰乱编,被人家戮破了牛皮,就得要脸红了!所以修学佛法,应该要照次第来,要如实而修,不可打妄想欺瞒大众。我讲这些话,也是要让你们对正觉都有信心:我们不但有最正确的般若慧学,也有真实的禅定证量,不是瞎编笼罩人。这样就不会被那些退转者妄说笼罩而狐疑不定。
 
这里讲的六波罗蜜,是外门修六波罗蜜;即使四禅八定具足了,仍然是外门广修六度波罗蜜,还没有进入内门修六波罗蜜。因为这是初阶行法,连菩萨戒都还没有正受,只是为正统的梵网等菩萨戒正受前的前方便,所以叫做《优婆塞戒经》。因此禅定的初禅、二禅修证,对某些人来说确实有其必要性,因为可以先得到一些受用,就可以安定心情在佛法中了。毕竟证悟是比禅定更难修证的,若没有好因缘遇到真善知识,穷修一世也是悟不了的。但是禅定的修证,也该有时节性的观察:应该在什么时间来修学最好?如果性障降伏或修除了,想要证初禅是很容易的,前提是五盖要先伏、除。可是那些人贪瞋痴慢疑都还很重,五盖都不除,而宣称他们已证得禅定,天下没有这种事。今天是先给大家知道禅定修行的基本观念,以后因缘成熟了,我们再来教。但是在因缘成熟开始教禅定之前,诸位要先把五盖给降伏或断除。可是想要先把五盖伏、除,要靠智慧:解脱的智慧及般若的智慧。靠这两个智慧配合,三年五载把它伏、除了,将来修学初禅、二禅就事半而功倍。我当年修二禅是事倍而功半,很辛苦!后来发觉当年如果晚几年再修就会很轻松。我不希望你们像我花掉那些冤枉时间,所以先告诉你们。现在知道了,从今天开始把五盖好好的伏、除,将来因缘成熟教禅定时,你要证得初禅将会很快的,二禅确实很难,但是初禅很快,特别是你们有无相念佛的动中的功夫,会很快的。这样听了,对你们也算是个好消息吧!
〖善男子!若有人能净身口意,悉学一切世间之事,于贪瞋痴心不贪乐,不狂不乱,怜愍众生。善能供养父母师长和上长老耆旧有德,修不放逸。先语软语不诳众生,能分别说邪道正道及善恶报,常乐寂静出家修道。能以世事用教众生,见学胜己不生妒心,自胜他人不生憍慢,受苦不忧受乐不喜。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般若波罗蜜。〗
讲记佛说到第六度了:如果有人能清净身口意——不犯十恶业道!|反而勤修十善业道,而且要努力修学一切世间之事;因为菩萨必须在五明中求,所以菩萨不能荒废世间事。而且,说句老实话,诸地无生法忍的修证,其实也都不离世间事,发起诸地满心现观的因缘都是在世间法中,往往一件看来好像稀松平常的事情,如果你的智慧与福德因缘都具足了,就只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因缘,你突然问起了一念:为什么会这样?就可以由这上面证得初地、二地的现观智慧。但都是在世间稀松平常的事相中,也都是世间常见的事;所以也得要了知这些世间事。而且,想要成就佛道,必须具足五明;五明大部分都是世间法,只因为你有了般若实相的智慧,把这些世间法配合起来,五明就具足成就了,一切种智就圆满了,所以佛说菩萨要悉学一切世间之事。但是学世间事时,要于贪瞋痴的境界,心不贪乐;可是了知世间事了,不贪也不狂、也不乱其心,以外还要怜愍众生,常常想要帮助众生如同自己一样的亲证。作了这些事就能供养般若波罗蜜吗?还不行!还要善于供养父母、师长、和上、长老、耆旧、有德,这么多人你都要善于供养;既然身为在家菩萨,本就应当如此,要这样再加修不放逸。
并且对众生要先语软语,不欺诳众生。讲话时要能体谅众生的心情,都以柔软语来说,并且要说诚实语。而且要能为众生分别邪道、正道的分际:如何是正道?如何是邪道?其中的差别在哪里?都要说明清楚,并且要说明修学正道和邪道所产生的善报与恶报有何不同。但是自己要常常乐于寂静,不到处攀缘;若是还没有进入诸地,还得要常常乐于出家修道,能以世间事来教导众生:虽然出家了,却懂得一些世间法,配合佛法来教化众生。如果看见有别人修学佛法胜过自己的话,心中不会产生嫉妒之心。如果知道自己胜过别人,也不因此而生起侨慢之心。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如果受到苦恼,心中也不忧愁。如果有喜乐,心中也不会产生欢喜或贪爱。如果有人能这样做到,这人就是能供养般若波罗蜜的人;这还不是亲证般若波罗蜜,只是供养般若波罗蜜,也就是外门广修六度万行。
想要亲证般若波罗蜜,先要能供养般若波罗蜜;想要供养般若波罗蜜时,要怎么供养?就是这一段所讲的全部内容。如果不孝顺父母、不孝顺公婆,那就是没有能力供养般若波罗蜜的人。看见岳父、岳母、公公、婆婆有难,不肯救助,就是没有供养般若波罗蜜的能力,因为供养般若波罗蜜的能力就是从这里来的。能供养般若波罗蜜之后,才能亲证般若波罗蜜,所以供养父母、师长、和上的事行,就是亲证般若波罗蜜的远因。修学正确的般若波罗蜜的正见,就是亲证般若波罗蜜的正因。
什么是已经供养般若波罗蜜的人呢?也就是性障已经远离了!如果能作得到佛在这一段经文所说供养的内容,就表示你的性障远离了,表示你已经有了亲证般若波罗蜜的远因;再加上亲来正觉讲堂修学正确的佛菩提道,两年半精进共修时该修的福德修了,该除的性障除了(因为除性障也是福德之一),再加上正知见已经熏习完成,那就表示你亲证般若波罗蜜的远因和正因都有了,所以去禅三时就可以证悟般若了。要具足这些条件,才能算是已经供养般若波罗蜜;已经供养完成了,接下来就是亲证的时节因缘到来了。如果去了禅三共修还是没办法悟,就表示你对般若波罗蜜的供养仍然不够,还得要遵照佛所开示这一段经文的去做。因为去到禅三共修时,一样的机锋给你,一样的方向与方法,别人能参出来,你参不出来,那就是你的因缘不足,就是对般若波罗蜜的供养还不够。下山后再努力供养般若波罗蜜,下一回可能就参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回第二梯次明心的十三个人中,只有一位是第一次参加禅三而破参,其它十二位都是第二次或第三次禅三才明心的。这表示他们后来有努力供养般若波罗蜜,所以参禅者应当善观自己的因缘。
〖善男子!一一方中各有四事,施方四者:一者调伏众生、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若人于财不生悭惜,亦不分别怨亲之相、时与非时,是人则能调伏众生。于财不惜故能行施,是故得离悭吝之恶,是名离对。欲施、施时、施已,欢喜不生悔心,是故未来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能令他人离于饥渴苦切之恼,故名利他。〗
讲记善生童子一开始就问供养六方的事,佛说供养六方不是外道讲的那种六方,而是六度波罗蜜的供养。现在佛说六波罗蜜的每一度各代表一方,但是这六方的每一方中都有四件事,这就是进入六度原理与因果的开示了。布施波罗蜜有四件事:第一是调伏众生,第二是离对,第三是自利,第四是利他。接着解释说:悭是舍不得布施,惜是惜财,想要把财物留在身边。如果有人对财物不生悭、惜之心,也不分别受施对象是怨家、或是亲人,以平等心惠施;也不分别目前是适合布施的时候,或是不适合布施的时候,只要有机会就布施,时时都乐于行施,就能调伏众生。若是分别怨亲之相,就不能调伏怨家;若分别时与非时,也不能调伏众生,因为能与怨家解除怨仇的时候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对于怨家,应该亲送礼物表示亲善;若不被接受,就多跑几遍,具足显示诚意,铁石心情也会领受到你的好意,这样不就调伏怨家了吗?表面看来是你去委曲求全,其实是你调伏了他——以柔软的身段克服了刚强。
能以布施调伏众生以后,接下来说第二件事:离对。佛说:于财物不过度爱惜,才能行于布施;能行于布施,才能离开悭贪吝惜的恶心。这个恶字,不是世间人讲的,而是说它对修行是不好的,所以叫做恶;能离悭恪恶心,就是离对:不再面对悭恪心了。换句话说,如果对财物有悭贪吝惜之意,我们的心就是面对财物而被财物所系缚了,这叫作有对。能于财物不悭不吝,就是于财物离对,离开相对所贪吝的对象,所以叫做离对。
第三件事是:起念准备布施时,以及正在布施时,和布施了以后,心中都欢喜自己能布施,而不产生后悔布施的心。这种人能离悭贪的缘故,欢喜布施的缘故,所以未来无量世中将会享受人间巨富之乐,乃至生天享受胜妙五欲之乐;甚至由于离开我与我所的贪着,所以又亲证了解脱道乃至佛菩提道的无上乐,这就是自利。第四件事是:有了自利,当然也应该会有利他的功德,所以因为布施的原因,能使他人离开饥饿渴苦及世间财物缺乏的痛切逼恼所以布施的本身不但可以自利,而且也能利他,这就是布施一方的四件事情。
〖戒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庄严菩提者:优婆塞戒至菩萨戒,能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地根基,是名庄严。既受戒已,复得远离恶戒无戒,是名离对。受持戒已,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既受戒已,施诸众生无恐无畏,咸令一切离苦获安,是名利他。〗
讲记持戒波罗蜜也有四件事:第一是能庄严菩提,庄严菩提的意思是说,从优婆塞戒的五戒、菩萨优婆塞戒,乃至正统的菩萨戒,这些戒法都能作为无上正等正觉修证的初地根基,这叫作庄严。换句话说,想要修证佛菩提,而且能通达见道的功德而进入初地的入地心中,首要条件就是要受戒,不光是布施。布施是让你具足入地的福德资粮,但是还要以戒的清净受持,来作为进入初地的根基。如果戒不能持好,一心想要进入初地,那是痴人妄想。我们在很多年前就讲过了,要进入初地有三个大条件:第一、广大的福德资粮,第二、要有入地所需的道种智,第三、性障永伏如阿罗汉。性障永伏如阿罗汉,当然是要戒法受持得很好。换句话说,得要有道共戒;但是道共戒还不容易得,要从哪里开始?要从取相戒开始。但不管是取相戒或是道共戒(取相戒是指五戒、优婆塞戒、菩萨戒,都是取戒相为戒的),都是以取相戒作基础的,先要身口意行清净了,才可能见道而发起道共戒。所以先要戒具足了,也就是取相戒及道共戒都受持得很好,然后才能性障永伏如阿罗汉。性障永伏如阿罗汉是进入初地的三个条件之一。有了永伏性障如阿罗汉等三个条件,只要加上勇发十无尽愿,也就是增上意乐,就能入初地。所以戒是修学无上正等正觉——佛菩提——的初地根基。因此说,能好好的受持菩萨戒,就是菩提的庄严,就是庄严菩提的基本方法。
第二,既然受了优婆塞戒乃至菩萨戒之后,还要能远离恶戒。这是在取相戒上面来说的:先由取相戒,让身口意行清净之后,终于能见道。见道时,一切恶戒就不能再拘限你了;因为见道时三缚结一定断灭了,诸方附佛法外道所施设的戒法,譬如藏密的金刚戒——三昧耶戒——道理是对或错,你都能了然而知;他们所施设的戒是否落在戒禁取见中,你也很清楚了知。当你很清楚了,就能了知都是恶戒了。了知是恶戒时就不受它们影响,可以确实远离恶戒,不再面对恶戒,就是戒波罗蜜的初步离对。还要进一步:无戒。一般人受戒以后说:我受了戒,就是这也不许做、那也不许做。但菩萨戒与声闻法是不同的。声闻法是一点点都不许犯的,譬如《维摩诘经》中的天女菩萨说法,诸天感动护持而散花,所以天花乱坠。这时菩萨根本无所谓,花若停在他的宝冠上,他无所谓;若在两肩上停住,他也无所谓;正因为都无所谓,所以天花都粘不上身。阿罗汉们看到天花落下时,心中就开始恐惧了:那天花若落到我身上粘住了,我是比丘阿罗汉(比丘尼阿罗汉),这身上有花在,真是成何体统?因为有这个心态,天花落下时就纷纷粘在身上了。这就是菩萨与声闻特别不同的地方。
声闻是受持戒法之后,只要身口不犯戒就没事,心中若有习气种子现前而有虚妄想,都不算犯戒;但是菩萨不管这些,菩萨可能身、口犯戒,但只要是为了利益众生,只要是为了护持正法,犯戒也无所谓,菩萨是心不犯戒的。所以菩萨受持戒法,跟声闻不一样,因为菩萨证悟后无戒可持,也无戒可犯。所以我们说禅宗证悟之后,不取相戒、不非戒取戒…乃至不取佛戒;因为佛戒也是针对蕴处界身心而施设的戒法,都是戒身口的行为。但是证悟如来藏之后,转依如来藏的心真如性,哪里还有戒可持呢?所以是无戒可持的,是不取相而受持戒法,所以乃至佛戒也不取,这时就叫作无戒了。当你远离恶戒,无戒可持,乃至无戒可受、可犯时,那不就是离对了吗?
有对就落在世间相中,离对就出世间了。所以有戒相可持的人都是凡夫,因为他们都还在蕴处界身心境界中;证悟的菩萨无戒可持,因为不落在蕴处界身心相中;但是无戒可持当中却有道共戒存在,所以他依证悟的功德而自然不犯重戒,道共戒是没有戒相的。所以能持戒的人,从取相持戒而远离恶戒,一直到证悟后的无戒可持,都同样是离对。这才是戒波罗蜜:由持戒而到解脱的彼岸。如果有戒可持,他是未到彼岸的人,还在此岸中生死,所以才有戒可持。
第三,受持戒法以后,能得人天乐乃至无上乐,这就是自利。受持五戒不犯的人,他若愿意修行十善,可以得往生欲界天之乐。如果受持五戒而不行善,至少可以保住人身,来世还在人间享福。如果因为持戒而容易修定,发起禅定时就有定共戒了,也可以生色界、无色界天,也是天福,所以由戒可以得到人天之乐。如果你得到道共戒,当然是无上乐:或在解脱道上有所修证,或在佛菩提道有所取证,这都是有道共戒的,所以是无上乐,这就是从戒波罗蜜中得到自利。
 
第四,得戒之后,能以自己所受的戒体布施给一切众生无畏,称为施无畏。因为持戒而布施与众生无畏,众生于你都不必担心,不必恐惧你会加害于他,所以众生对你无恐无畏,这就是你施给众生无恐无畏,让众生于你身上一切离苦获安。即使是你的怨家过去曾经严厉的糟蹋你、陷害你,他从此以后也都可以安心、笃定的知道:不会受到你的报复。这叫作咸令一切离苦获安,这就是利他。如果证悟之后不能这样做,那表示你还一直停留在真见道位,仍然没有发起相见道位的功德。
证悟之后,应该进修相见道的功德,使道共戒具足发起,也应该转进诸地。当你证悟后,不管过去有谁对你严重陷害,你都可以不生起一念报复之心,还愿意在法上帮助他,这样你才可以称为已经进入相见道位,乃至进入诸地;不然就表示你永远都还停留在真见道位,也就是说:悟后五年了,你还在禅三的境界中,没有长进。所以有一天你出来弘法,有人抵制、否定、毁谤你,但他后来愿意回来跟你学,你还是要能欢喜接受,没有一丝一毫的排斥之心;应当如此,才是正法的证道者。如果这人以前得了我的法,还无根诽谤我,我就把他点油做记号,永远记得他的坏处,那就表示我修行不好。你想要当个修行不好的人呢?还是要当个修行好的人?如果要当修行好的人,就不要记恨于亏负你的人。将来不管有谁出去行脚参方,当他们倦游归来时,你都会同样热诚的对待他,不认为他是永远离开了,而认为他只是出去玩一玩、逛一逛而已。心中确实如此看待,这样你就可以欢喜的安慰自己说:我是持戒而能利他的人,不是修行不好的人。
在世间法上随顺众生心性而去作报复的事,其实是很不利自己道业的;这是把自己往下拉,是向下沉沦了。这一些知见,大家都应该有;因为你们迟早都会出来度众生,若这一世没有出来度众生,下一世也会出来度众生,这是佛菩提道中迟早都要做的事,所以这个知见与观念,诸位现在都要先建立起来。能先建立起来,未来世或这一世起,就能开始超劫精进而把长劫入短劫中,这不就能自利也能利他吗?所以佛法真正胜妙的地方,都是可以自利也能利他的,都不只是单纯利他或单纯自利。所以菩萨是在利益众生中,自己迅速的成长。所以是摄受众生时,其实是众生帮助自己快速成长的。要在什么地方才能快速增长佛菩提?就是要在五浊恶世中。你若去到诸方清净佛土修行,想要成就佛菩提是很长远的事,因为利他的机会很少。若去极乐世界,在那边能为谁作无畏施?人人都是本来无畏的,都不需要你作无畏施。所以你在这里持戒清净一天的功德,胜过在极乐世界持戒清净一劫,因为那边没有人需要你作无畏施,你不能成就无畏施的功德,但你在这边一天的无畏施,就确实对众生有一天的受用。这个道理诸位也得了解,别一天到晚老是抱怨:你们都是五浊恶世众生,真的好可恶!你要知道:是因为他们五浊的关系,才能帮助你迅速成就佛道,所以他们是你的逆增上缘,是帮你迅速成就佛道的因缘,应当如是观。再加上前两周说的众生本来如是,那你在这里就很好混了,什么事情都可以不以为意,专心的利乐众生。利乐众生就是自己成长的最快的方法,因此持戒也有四事。
〖忍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庄严菩提者,因忍故得修善。修善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既修忍已,能离瞋恶,是名离对。忍因缘故,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忍因缘故,人生喜心、善心、调心,是名利他。〗
讲记接下来说忍波罗蜜,忍方也有四法:第一是庄严菩提。忍能庄严菩提,是说因为能安忍的缘故,所以能修善法。不要把善法作了太狭义的界定,因为善法有很多种。譬如世间善法:慈济功德会救济众生的贫病,这是世间善。这世间善,菩萨也不能偏废,有因缘遇见了,还是得做。在进入了义正法之前,得要无量世修世间善。世间善法修集满足了,就会生起一个念头:难道我们修学佛法,就只是在救助众生贫病等世间法上面吗?不能满足于世间善法了,这时会起心动念:应该还有出世间善法吧?这时开始探究起来,表示你已经与一念无明或无始无明相应了。这时候就会去探讨:如何证得解脱果?这时就是与一念无明烦恼相应了!若是探讨如何了知实相而证得佛菩提果,就是与无始无明相应了!就会开始寻找出世间善法的修行法门了。但是在修世间善上面修忍,对一般人已经很不容易的了:往往去利乐有情时,众生还会嫌他送给的财物不够多,他心中就起瞋了:送给你财物就很好了,还嫌少!真贪心!这种忍,对世间善人已经很不容易修了。若是出世间善,那就更难忍了!
因为一般人修证解脱道时,总以为说:我将来可以出三界。等到真正亲证解脱道时:原来我不能出三界,是我灭了以后,背后的如来藏出三界,那我还努力修行干嘛?心中很难安忍下来,所以听到真实的二乘解脱道妙法时,很不容易接受,宁愿安住于离念灵知我见中。现在普天下的大师不都是这样吗?都是想要以觉知心我、作主我进入无余涅槃中。当我们告诉他们说:觉知心的我跟作主的我都要灭掉,才能进入无余涅槃中,所以是如来藏本来就涅槃。他们听了都不能接受,就想:修到最后,结果是努力修行的我仍然不能入涅槃,那我白修行干嘛?不能接受!所以解脱道正理的安忍也真的是不容易。
佛菩提道的安忍就更难了!参禅是要找一个法界的根源,祂就是法界的实相。可是找到最后说原来是祂,这么稀松平常,心中就不能安忍了!没有办法接受是祂,希望觉知心、作主心的自己就是法界的实相,所以又回去认离念灵知意识心为常住不坏我:因为离念灵知心会感觉到自我是确实存在的。然后再来安慰自己:我觉知心只要不执着自我,这样让自我继续存在而不执着,那就是实证无我。结果还是我与无我继续纠缠不清。然后更大胆的妄言:我们证佛地真如,比你们正觉同修会更高。结果是什么佛地真如呢?还是离念灵知,只是回到意识上而已。然后再以离念灵知意识为中心,来找经论资料自圆其说:你看!经论上讲,佛地真如可以跟五别境心所法相应,可以跟善十一心所法相应,离念灵知正好可以,所以是佛地真如心!但问题是:他的离念灵知却跟恶心所法、烦恼心所法相应,为什么不检讨一下呢?
佛地真如与善十一及五别境心所法相应时,仍然是第八无垢识,不是第六意识。当他们否定了阿赖耶识,未来还有无垢识、佛地真如吗?不但要有无垢识,还得要有清净法界与大圆镜智,他又要怎么说呢?请问:你证得佛地真如时,你的大圆镜智在哪里?你若有大圆镜智,就一定会有阿赖耶识心体存在,怎么会讲出‘阿赖耶识心是生灭法’的荒腔走板言论来呢?所以不管什么大师:从这里出去的大师,或者外面的大师,我早就把他们的后路断定在那边等着;结果都跳不出去,一一落在我的手掌心里面,他们都逃不出去。所以说,佛菩提的忍更困难,因为是法无我的无我法,我见复萌的人是无法安忍的。无我性的如来藏非常的平凡与实在,在因地时无比的平凡,非常的实在;所以有些人不能安忍,忍不能成就。这些都是出世间忍。
很多大师把无生忍、无生法忍讲得太玄了。忍其实就是接受的意思,接受了就叫作忍。二乘菩提的无生忍就是说:我的十八界都灭尽了,就是无我,就叫作证得无生;能忍于自我在未来世中永远都不再出生了,就是二乘法的无生忍。换句话说,对二乘解脱的正知正见能接受了,并且现观蕴处界我都虚妄而不想再让自己存在,就叫作二乘菩提的无生忍。除了二乘无生忍以外,还有大乘所证如来藏的本来无生,就是阿赖耶识的本来无生;能忍于如来藏的本来无生,就是证得大乘的无生忍。所以不要把无生忍想得太玄、讲得太玄,若能接受如来藏的无生,就是证得大乘的无生忍。什么是大乘的无生法忍?就是现观万法从十八界来,而十八界都从阿赖耶识心体出生。能现观万法都从阿赖耶识来,所以证实一件事实:如来藏即一切法,一切法即如来藏,如来藏无生故一切法无生。你能安住于一切法无生的现观智慧,能接受了,就是大乘的无生法忍。就这么简单!不要把无生法忍想得太玄了!所以忍就是接受,打心里面真实的接受,就是生起忍法了。
可是这个忍真的很难修,世间忍就不容易了,出世间忍又有三乘菩提的忍,那就更难修了。这个忍,要以什么为根本?以善心为根本。所以修学大乘佛法的人,依菩萨道来讲,固然以布施、持戒为先,但是同时还得要能忍:忍于善法。忍于善法之前,要先能忍种种苦。因为修学佛法是要离欲的:离世间法的种种顺流,要逆流而上,所以得要安忍。若不能安忍,别说出世间善,连世间善都修不了。所以说,因忍才能修善,能修善才能得世间善乃至出世间善。能得大乘出世间善,就能得初地乃至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忍波罗蜜能庄严菩提。
第二,离对。既然能修忍波罗蜜——能修安忍到彼岸——就能远离瞋心及恶心。能离瞋心、恶心,就表示不再面对瞋心、恶心了,这就是离对:让觉知心离于瞋恶的攀缘。离瞋、恶,对一般人不是难事,怕的是有时因为某种状况而被激怒时不能安忍,所以起瞋。起盛大瞋心的缘故就会控制不了而造恶,使得一切功德皆失,将来还要下地狱受无量世的痛苦。常常有左邻右舍都赞叹的大善人,往往因为一时不能安忍,压抑不住极不合理对待而生起的大瞋,结果得要被判刑去坐牢,来世还得要偿还恶果报,这也是不能安忍。与瞋、恶法面对而不能远离,就障碍道业;远离了就无对,所以修忍就能离对:远离与瞋、恶的面对。
第三,自利。因为修学忍波罗蜜的缘故,所以能得人间的快乐、天道的快乐乃至出世间法的无上乐,这就是自利。能安忍,就是俗话说的 明哲保身;事不关己,你就不需要强出头。你可以用别的方式得到你想要的公理正义,但不一定要自己强出头,除非你有大威德力。能如此,在人间就可每天快快乐乐的修道。能安忍不再面对瞋、恶,来世也不会堕落三恶道;此世善保人身,能继续拥有修行的工具,继续修菩萨道,何乐不为、何乐不忍呢?能安忍,所以能不理会外境,因此就能证得禅。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