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22  厦门  202  三禅

宝宁寺:边塞小城独具特色的明代古殿

宝宁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宝宁寺的水陆画(图片来源:资料图)

宝宁寺,也称大寺庙,位于右玉县右卫镇老城区东街北侧。     

右卫这个边塞小城,以其重要的军事地位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这一地之席,周伐猃狁,秦击匈奴,唐征突厥、契丹,宋战辽、金,明抗鞑靼,演绎了多少战争场面。在清代,它成为朔平府治,依托杀虎口,成为一个个民族间融通往之所,晋北的贸易中心。在明代中期,蒙古族鞑靶部落兴起,逐步构成明朝北边的又一威胁。明政府为了加强大同的防务,从西偏头关至大同中路,修造长城600余里。右卫镇正处这条军事防线的中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加强镇城建设的同时,宝宁寺也开始动工兴建。     

宝宁寺坐北朝南,原占地东西宽约100米,南北长约150米。在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原有四进院落,五座殿宇,依次为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遗憾的是在解放前后和“文革”当中,宝宁寺遭到严重破坏,殿舍倒塌,椽栋尽毁,除大雄宝殿和过殿外,其他建筑全部不存。     

据《朔平府志》和殿内梁架题记记载,宝宁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康熙年间重修。主殿大雄宝殿,又称华严殿,在寺院的最后部,面阔七间,通面阔23.50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3.60 米,是晋北现存明代大殿间数最多的一座。大殿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九脊顶。殿内梁架结构为“彻上露明造”,做法简单利落,疏朗古雅。其支柱排列纵横成行,断面有方形抹棱,也有圆形的,用材粗细不等。从构架用料比例研究,宝宁寺大殿很可能是使用早期建筑构件相配而建造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大殿檐柱上均施古朴华丽的五踩双下昂计心造斗拱,两山面不用昂,皆出两。前檐明间平身科斗拱做法别具特色,使45°斜昂两层,和其他明代建筑形成强烈的对比。过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观雄宏古朴,结构严谨。悬山顶,五踩斗拱,梁架结构与大殿做法略有不同。对研究山西明代建筑艺术提供了实例。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