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22  厦门  202  三禅

灵泉寺:石塔石碑石桥承载千年佛法

灵泉寺石窟(图片来源:安阳旅游网)

灵泉寺文化旅游区,位于安阳县善应镇。西为宝山,西北悬壁山,西南覆釜山,南为虎头山、鸡冠山,东为岚峰山,北为马鞍山、矿窟山,八山环峙,中为盆地,灵泉寺位于其中。区域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800米,计0.8平方公里。八山多数地带野草、荆棘、杂树生,植物被较丰厚,覆釜山柏林茂盛。寺南寺东春夏有泉溪。野生动物有麻雀、乌鸦、喜鹊、山鹰、猫头鹰、松鼠、獾、野兔、蛇、蝶等,地有百虫。

东魏武定三年,道凭法师及弟子灵裕在岚峰山西麓凿造石窟,武定四年四月凿成。石窟进深4.44米,宽3.78米,高3米。道凭、灵裕等在石窟坐禅传法,揭开了灵泉寺佛教活动的序幕。该窟为我国早期禅窟之一,颇据史料价值。北齐初,凿深石堂底部作佛坛,从窟外雕凿三组一佛二弟子白玉石像,置于坛上,使该窟成为佛窟,隋代后称为“大留圣窟”,与宝山“大住圣窟”相对应。大留圣窟周围,现存唐代浮雕塔龛、屋龛、拱形龛90座,凿于唐初至唐代中期。塔龛最多,达74座,塔主为比丘尼,少数塔龛下露有舍利穴。34座塔龛的铭文题记尚可识认,塔主多数是安阳周围数百里范围内寺院的女性法师,极具佛教史研究价值。塔龛雕饰精美,由塔座、塔室、塔主雕像、幔帐伎乐人塔檐、相轮宝珠塔刹构成,是佛教文化艺术遗产的佳品。

据《高僧传•灵裕传》记载,北齐之初,灵裕法师在东安王娄睿的资助下,于宝山之西平台创建宝山寺。隋开皇11年,文帝诏灵裕至京都长安,评立为国统,改宝山寺为灵泉寺,亲书寺匾“灵泉禅寺”。灵裕回归,文帝赐赠丰厚,资助修寺。隋代,灵泉寺享誉九州,殿宇棋布,宏伟豪华,僧民云集,堪称国寺。寺院殿宇毁于民国,寺僧随之绝迹。寺址现存唐代双石塔,大同小异,高5米余,东西对峙,犹如双峰。束腰须弥塔座,各雕伎乐8尊,弹奏舞蹈,姿态优美;塔室内外雕莲座、佛、菩萨、弟子、怪兽、飞天等;上为九层斜檐,宝珠盖顶,亭亭玉立,峻秀优雅。存明、清碑林,记载古寺沧桑,1985年以来,复建殿宇二座。寺南山岗,存北齐刻经碑1通,碑额雕坐佛及弟子立像,碑身刻刚劲隶书华严经文,为我国早期佛教名碑之一,片石千金。北齐碑东侧,存古碑1通,碑额雕佛及弟子,碑刻佛经及北齐王公资助该寺史事,部分字迹模糊不清,刻造时代不晚于隋。寺东残存一座佛桥,全国罕见。为单拱石桥,北桥券已毁,南桥券正中雕一坐佛,佛侧各雕一弟子,券侧各雕缠枝花卉、裙带飞扬托盘献果的轻盈飞天。佛徒肃穆,飞天欢快,情趣盎然。雕刻时代尚无定论,不晚于明代。寺西侧为僧人墓地。现存唐代玄林法师神道碑,碑文由玄林好友监察御史陆长源撰书,记叙玄林生涯,行草书体,刚劲潇洒,系唐代名碑。存元、明、清僧人墓碑多通,或露或埋。埋历代僧人墓塔20余座,多为元、明、清石塔。

寺西宝山南麓,有灵裕法师主持开凿于隋开皇9年的大住圣窟,窟内外浮雕佛、菩萨、弟子、飞天百余尊,及大量佛经。窟南壁东侧浅雕传法圣师像24尊,是全国最早的罗汉。大住圣窟周围,雕凿有隋、唐、宋时代的塔龛、佛龛、屋龛、碑龛120座。塔龛计80座,隋塔6座,唐塔74座,多为男性法师的墓塔,学术界称之为宝山摩崖塔林,是研究隋、唐佛教石塔演变的珍贵实物资料,价值连城。有2座唐代佛龛雕刻极为精细,佛像庄严肃穆,菩萨呈“S”站姿,服饰华丽,显示出唐代文化的辉煌。

寺西北岗上,现存北齐石塔一对。西塔高2.2米,由塔座、火焰门眉塔室、卷叶檐、方斗相轮宝珠塔刹构成。塔室底部凿骨灰穴,古代存道凭法师舍利子,现已空。西塔为道凭法师烧身塔,凿造于河清二年五月十七日。东塔高2.19米,与西塔大同小异,为陪塔。北齐双石塔为我国野外现存最早的石塔,系塔之鼻祖,堪称国珍。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